以下是一些常见自动化物流设备的工作原理:
自动化立体仓库
货物存储:通过高层货架存储货物,利用堆垛机在巷道内的水平和垂直移动,将货物存放到指定货位或从货位取出货物。堆垛机的运行由控制系统指挥,可根据货物的出入库需求,快速、准确地完成货物的存取操作。
信息管理:借助仓储管理系统(WMS)对货物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货物的种类、数量、存储位置、出入库时间等。WMS与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如ERP)进行数据交互,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以便企业能够及时掌握货物的动态情况,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
AGV小车(自动引导车)
导航方式:常见的导航方式有磁轨导航、激光导航、视觉导航等。磁轨导航是通过在地面铺设磁条,AGV小车底部的传感器感应磁条的磁场信号来确定行驶路径;激光导航则是在AGV小车上安装激光扫描仪,通过扫描周围环境中的反光板来确定自身位置和行驶方向;视觉导航是利用摄像头拍摄地面或周围环境的图像,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预设的路径或地标,从而实现导航。
货物运输:AGV小车根据控制系统下达的任务指令,自动行驶到指定的货物存放地点,利用自身的举升装置或搬运机构将货物装载到车上,然后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将货物运输到目标地点,如生产车间的工位、仓库的分拣区或包装区等。在运输过程中,AGV小车能够自动避障,确保行驶安全。
多层穿梭车
货物搬运:多层穿梭车在仓储货架系统中的导轨上往复运动,通过自身的载货台将托盘货物或者料箱货物从一个位置搬运到另一个位置。它可以在不同的楼层和巷道之间穿梭运行,实现货物的快速存取和转运。
系统控制:由仓库管理系统(WMS)和仓库控制系统(WCS)对多层穿梭车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WMS根据订单信息和库存情况生成货物的出入库任务,WCS将任务分配给具体的多层穿梭车,并指挥其按照最优的路径和顺序完成货物的搬运操作。
智能拆垛机械手
视觉识别:借助3D视觉系统对托盘上的货物进行扫描和识别,获取货物的形状、尺寸、位置等信息,同时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货物的种类进行分类和判断,确定每个货物的抓取点和抓取方式。
动作执行:根据视觉识别的结果,机械手的控制器规划出合理的抓取路径和动作序列,驱动机械手的各个关节运动,使机械手能够准确地移动到货物的上方,利用吸盘、夹爪等末端执行器将货物抓取起来,然后按照设定的方向和位置将货物放置到指定的地点,如传送带上或分拣区域。
自动分拣系统
货物识别:通过条码扫描、RFID读取、视觉识别等技术对货物的标签或特征进行识别,获取货物的相关信息,如目的地、种类、数量等,以便确定货物的分拣去向。
分拣操作:根据货物的识别结果,控制系统指挥分拣设备将货物分拣到相应的分拣口或区域。常见的分拣设备有分拣机、分拣机器人等。分拣机通过皮带、链条、滚筒等输送机构将货物输送到指定的分拣口,利用挡板、推板等装置将货物推出到相应的区域;分拣机器人则利用自身的机械臂和末端执行器将货物抓取并放置到正确的分拣位置。
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
条码技术:通过条码扫描器对货物上的条码进行扫描,将条码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处理和存储。条码中包含了货物的相关信息,如产品名称、规格、生产厂家、批次等,通过条码技术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识别和信息追溯。
RFID技术:由RFID读写器发射射频信号,当货物上的RFID标签进入读写器的工作区域时,标签会反射回带有自身编码信息的射频信号,读写器接收并解码后,将货物的信息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处理。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式、远距离读取、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等优点,能够提高物流信息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GPS技术:在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定位装置,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车辆的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并将这些信息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或物流管理系统中。企业可以通过GPS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物流系统: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将物流设备、货物、人员等通过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物流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节点能够实时感知自身的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将相关信息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预设的规则和算法,对物流设备进行智能调度和管理,对货物的运输、存储、分拣等环节进行优化和协同,实现物流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